当把粮食置于膨化器以后,随着加温、加压的进行,粮粒中的水分呈过热状态,粮粒本身变得柔软,当到达一定高压而启开膨化器盖时,高压迅速变成常压,这时粮粒内呈过热状态的水分便一下子在瞬间汽化而发生强烈爆炸,水分子可膨胀约2000倍,巨大的膨胀压力不仅破坏了粮粒的外部形态,而且也拉断了粮粒内在的分子结构,将不溶性长链淀粉切短成水溶性短链淀粉、糊精和糖,于是膨化食品中的不溶性物质减少了,水溶性物质增多了。
制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物料的流动性、飞散性、黏附性及有利于计量准确、保护生产环境等,而且必须保证颗粒的形状大小均匀、外形美观等。制粒方法有多种,制粒方法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配方,不仅所得制粒物的形状、大小、强度不同,而且崩解性、溶解性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应根据所需颗粒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制粒方法。
制粒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喷雾制粒,其中湿法制粒应用最为广泛。
膨化过程中原料营养素的理化特性变化
1、 蛋白质
适度膨化可使蛋白质空间折叠结构破坏,消化率提高、抗营养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素、单宁、植酸等),膨化时高温、高比例蛋白原料、高螺杆转速均可提高物料蛋白质消化率。过度膨化将导致美拉德反应发生。
2、 氨基酸
部分损失,参与美拉德反应或形成丙烯酰胺。膨化时高螺杆转速、高给料速率可提高物料赖氨酸存留率,高环模直径、高水分可降低物料赖氨酸存留率。
3、碳水化合物--淀粉糊化,消化率提高;不可消化的纤维转化成可溶性纤维或简单糖
淀粉糊化,消化率提高;不可消化的纤维转化成可溶性纤维或简单糖
单糖:部分损失,膨化过程中单糖可与其它物质发生多种反应,故需控制膨化原料中游离单糖的水平。
有害低聚糖:棉子糖、水苏糖水平显著下降。
淀粉:糊化,支链淀粉更易被降解,直链淀粉可与日粮中甘油一酯、游离脂肪酸形成直链淀粉-脂肪复合物。
纤维:轻、中度膨化条件下对原料纤维无影响,但高条件下膨化可增加原料可溶性纤维水平。
4、 脂肪--酸败率降低,货架期延长;脂肪细胞破裂,油脂消化率提高
水解酶失活:脂肪酶、脂肪氧合酶、过氧化物酶。
天然抗氧化物质释放:维生素E及其类似物。
5、维生素--损失率为15-100%,可使用耐高温的原料或膨化后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K对热、氧(膨化)稳定性优于A、E。
维生素B1:高温、高螺杆转速、高pH可降低物料B1存留率,高水分、高给料速度可提高物料B1存留率。
维生素B2:高温、高水分对B2稳定性无影响,高螺杆转速降低物料B2存留率。
6、矿物质--提高植物磷的利用率,但对其它矿物质元素无益处。
7、水分--降低
膨化优点:
1、 提高食品的适口性;
2、 改变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3、 提高对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率;
4、 改变食品的形状与结构,使之易于动物采食;
5、 改变食品的不同营养指标含量,如:降低水份以便提产食品的保质期,有利于储存;
6、 改变食品的容重,挤压制粒、压块增加食品的容重密度;
7、 杀灭各种霉菌、沙门氏菌等有害物质,提高动物食品的安全性、卫生性;
注: 美拉德反应 ,
美拉德反应又称为“非酶棕色化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所谓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氨反应。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6%8B%89%E5%BE%B7%E5%8F%8D%E5%BA%94/2972765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