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标准化大致分为遗传控制标准化、微生物控制标准化 、环境控制标准化、营养控制标准化四个方面,其中饲料的质量差异对实验结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是实现动物标准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实验动物饲料质量标准
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过程与畜禽饲料有很大的不同.并不以经济效益和饲料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更强调饲料生产的标准化。 为了达到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目前国外已将饲料标准法规化,对原料、产品的感官指标、营养 、加工和卫生指标以及包装、贮存运输等有关要求已有明确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测定方法。其中对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 、粗纤维、灰分 、赖氨酸、色氨酸 、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制定了相应的参考范围。此外,饲料标准中对微生物的控制指标有严格要求,成品饲料中不允许有沙门氏菌、炭疽杆菌、肉毒梭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存在,对饲料中重金属及污染物同样有控制要求 ,包含汞<0.02、铅< 1.0、砷<0.5、黄曲霉素<0.005、DDT<0.2、亚硝酸盐<1等指标。
实验动物饲料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配方设计的质量控制
优良合理的饲料配方是生产标准化饲料的第一步。当前实验动物饲料在生产时存在以经验配方来指导生产的问题,营养差异较大,难以满足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配方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实验动物在正常饲养条件下肠道中的大量微生物会产生许多营养物质 ,如维生素B1、维生素K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通常会通过食粪行为被动物再吸收和利用 .因此无菌实验动物因肠道微生物状态与一般动物不同,在配置饲料时必须调整饲料成分来满足动物的需求;第二 ,饲料中营养成分存在相互作用,例如钙、磷、镁及维生素D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会导致出现不同矿物质饲料竞争同一物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的情况。因此在饲料生产之前应按不同需要对收集到的饲料配方进行筛选,一般采用经较长应用验证的标准配方 ,并依据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质量标准GB14924并考虑所在地区天然原料 、添加剂的种类、饲料成本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设计最适宜的饲料配方。
原料管理的质量控制
原料管理是确保饲料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原料选择时要对其营养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只有对原料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合理搭配。
此外在原料管理中还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原料含水量。饲料中过高的含水量给饲料储存增加了难度,饲料更容易发霉变质,例如玉米、豆类的含水量要求在14%左右,麦麸的含水量则要求12.5%;第二 ,原料在采购时除了对营养素含量有所要求外,还应对其产地有所了解,尤其是生产单位、有效含量、有效期、进货渠道等必须经严格审查后方可采用;第三,原料中添加剂的管理。原则上除了必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外不能添加任何添加剂和抗生素,此外当前市面上用于实验动物的添加剂一方面维生素含量多达不到标准 ,另一方面微量元素添加剂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因此购买营养性添加剂时应谨慎选择。
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饲料的种类繁多,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尽相同, 每道工序的设备选择和操作管理都会饲料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整个饲料的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生产部门的环境条件、设备、工艺 、人员结构等每一个环节上都应按合理的规程来进行,将规范化操作落到实处。
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领料和投料。 首先,生产部门要根据生产计划领取相应的原料.并且在生产投料时应遵循先入库先使用的原则,在投料检查有无霉变和结块; 其次,搅料先要确认电动闸门的关闭情况,避免漏料、混料、串仓的情况发生;第二,碎料和配料。首先根据生产要求更换合适的筛片进行粉粹,粉粹的同时检查配料与仓料是否相符。其次混合均匀度是饲料质量检定的重要指标 ,配料时要保证足够的混合时间,重点关注混合的均匀度和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的问题;第三,制粒。制粒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饲料的硬度,过软和过硬都 将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其次制粒时要充分考虑物料和机械综合因素 ,从而对粒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贮存管理的质量控制
首先 ,饲料的存放区域应清洁干净 ,存放时使用搁板、架子和台车,野鼠、昆虫不应出现在储存区,避免沾染病菌;其次 ,由于饲料的质量与稳定性会温度及湿度降低而提升,饲料在贮存时应调节好湿度和温度 ,通常贮存颗粒饲料含水量应低于1%.
最后,对于特殊饲料还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既造成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又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 ,因此高脂肪饲料在制造时应添加抗氧化剂,并且采用密封、冷藏、充氮的专用运输车运输;第二,豚鼠及灵长类动物的饲料中应添加维生素C,并可使用维生素C微囊 ,从而延长保质期。
协同生物长期致力于实验动物饲料研发及生产,为医学动物实验提供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