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饲养的环境通常都十分干净整洁。
当下动物等级分为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无菌动物。
但是,即便如此整洁的思维环境,却总有动物总是莫名其妙的死亡。
下面我们罗列一下,实验动物诡异可能存在的原因:
1、温度因素
环境温度是实验动物饲养中需控制的最关键的环境参数。
除灵长类,大多数实验动物汗腺不发达或者无汗腺,高温时散热困难,难以维持体温恒定。对于动物房里的小鼠来说,以夏天的室外温度,在没有降温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暴露在室外,很容易造成死亡。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老鼠死亡非常常见,需要格外小心避免。
对于各动物房来说,增加备用发电系统,注意断电等其他可能导致温度控制系统瘫痪的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2、动物打架
以小鼠为例,在饲养小鼠的笼盒里,常常是4-5只小鼠共享一个生存空间,而实验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都会通过争斗来确立其社会地位。
因此,在饲养本身比较好斗的品系的实验动物是,要尽可能的降低饲养密度,给动物留出足够的空间。
对于打架异常激烈和频繁的动物,要及时介入处理,并进行隔离。
另外,动物争斗也会造成其他导致动物死亡的原因出现,例如小鼠在鼠笼内打架,可能会造成空气输送口及引水口的堵塞,从而导致动物的意外死亡。这就要求饲养人员需要定期检查饲养设备的功能性,保证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3、相对湿度
想弄懂相对湿度,首先要看一下几个相关的概念:
绝对湿度:某温度下,样品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实际含量,这里用A表示;
饱和湿度:某温度下,样品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的最大值,这里用B表示;
相对湿度:某温度下,样品的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这里用C来表示
也就是说C=(A/B)*100%
为什么要引入相对湿度这个概念呢?从相对湿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相对湿度大小和样品多少无关,能够客观衡量湿度的大小。
当相对湿度偏高时,微生物易于繁殖,饲料、垫料易于霉变,动物也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相对湿度偏低时,动物皮肤和黏膜容易发生干裂,而且使室内灰尘飞扬,易引起动物的呼吸道疾病。
大鼠就是一种不耐低湿度的动物,相对湿度低于20%时,大鼠容易发生尾根部坏死的环尾症(RING-TAIL),死亡率非常高。
4、环境清理不及时
对于大多数实验动物来讲,例如小鼠,小小的笼盒就是它一辈子的家,如果饲养人员没有及时的对笼盒进行定期细致的全面清扫,使用时间过长的垫料等物品很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而且不及时清理的含氮物质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氨,高浓度的氨(≥200mg/m³)可引起呼吸器官黏膜异常,发生流泪、咳嗽、黏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动物房氨浓度应≤14mg/m³。
5、环境变化
对于大多数实验动物,环境的突然变化也会造成意想不到伤害,比如昼夜节律的突然变化,光照对哺乳动物生物钟具有重要作用,光照周期的控制对啮齿动物至关重要
高强度的光照还会引起小白鼠的视网膜病变
6、噪声影响
噪声也是动物伤害的源头之一,噪声对实验动物的生殖生理具有严重不良影响。
噪声可使怀孕动物的妊娠过程中断,也可能造成大鼠和小鼠雌雄双方的生育力都减退,噪声还会引起动物心跳、呼吸、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大鼠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等
当噪声≥60DB时,有的实验动物还会产生听力性痉挛。试想,一组本身心脏就不怎么好的心血管疾病模型动物,正处于实验末期,原来比较心细、动作轻柔的实验员突然变成了五大三粗,走路都带风的拉风男,对动物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呢!
除以上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外,最常见造成动物死亡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
当然,如果出现大批量动物死亡时,最先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急性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是现代化的管理和设施,仍然需要我们十分小心的去呵护实验动物。
面对大批量动物死亡的情况,需要及时解剖进行病理学观察,相关组织、器官粪便等冻存或送检。
但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先期的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设置哨兵鼠,定期检测,一旦感染疾病,群体淘汰,另外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最佳的是最佳的实验动物管理品质。
您好!请登录